玻璃器皿產業是祁縣的傳統特色產業,也是該縣的主導產業。這個產業的發展狀況如何?面臨哪些瓶頸?如何沖出重圍,實現轉型升級,做強做大?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到了晉商故里祁縣,采訪當地干部、企業家、營銷人員、專業技術人員等各界人士,同他們共同探討祁縣玻璃器皿產業的強盛之路。
從“馬燈罩”做起,祁縣玻璃器皿產業在市場經濟的波峰浪谷中頑強成長
玻璃器皿制造是祁縣人民的驕傲。祁縣玻璃器皿擁有手工吹制、彩繪、描金等綜合深加工工藝,產品有40個大類、6000多個品種,暢銷以歐美市場為主的全球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,是全國最大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生產出口基地和手繪加工生產基地。2004年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“中國玻璃器皿生產出口基地”、2011年被商務部授予“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范基地”、2012年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“中國玻璃器皿之都”稱號。
那么,玻璃器皿產業是如何在祁縣發展起來的呢?原來,祁縣有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的傳統,明清時代,祁縣民間就有生產玻璃日用品的小作坊,解放初以吹制燈罩等民用品為主。上世紀八十年代,改革開放,祁縣出現了生產玻璃器皿的鄉鎮企業,產品打入國際市場。亞洲金融危機后,世界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生產中心開始由歐洲向中國等亞洲國家轉移,祁縣抓住機遇,提出“規模擴張與質量升檔并重、技術創新與機制創新并舉、外貿出口與自營出口并進”的玻璃器皿產業發展思路,并予以大力扶持,祁縣玻璃器皿產業步入快速發展時期,從1998年到2008年,企業由41戶迅速增至160戶,產值由1.5億元發展到14億元,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30.4%,自營出口額保持年均30%左右的高增長率。
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,祁縣玻璃器皿產業受國外市場的嚴重沖擊,當時,政府成功地利用了市場倒逼機制,推動企業整合重組,實現了轉危為機之后的產業升級。經過整合壯大,2014年全縣共有玻璃器皿生產企業42戶,實現產值20億元,產量約占全國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總量的45%,其中人工吹制高腳杯約占全國總量的80%。
優勢漸失,瓶頸突出,祁縣玻璃器皿產業面臨“重新洗牌”的挑戰
祁縣玻璃器皿產業發展中心主任胡曉峰說,祁縣玻璃器皿產業經過多年發展,已經走出了自己的特色。一是產品種類齊全,幾乎囊括了所有的玻璃器皿產品;二是特色產品鮮明,以吹制為主,“一廠一特色,家家有精品”;三是技術力量雄厚,有生產技工5000余名;四是產業鏈條完整,有與玻璃器皿產業配套的相關企業數10戶。
祁縣縣長張鵬說,祁縣玻璃器皿產業的特色突出,面臨的問題也非常突出,首當其沖的是競爭優勢在快速弱化。
所謂的競爭優勢實際上就是勞動力成本優勢,祁縣玻璃器皿產業的承接產業轉移,靠的就是廉價的勞動力,如今,勞動力成本快速增加,玻璃器皿產業面臨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。與2000年左右工資水平相比較,目前至少已經翻了6-10倍,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產品中,勞動力成本占總成本比重逐步由10年前的25%上升到了50%。東盟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競爭優勢逐步增強,正在擠占我們的市場份額。
實際上,“依賴貼牌,被動生產”是祁縣玻璃器皿產業又一“軟肋”。現在祁縣80%的企業依附于宜家、米卡薩、好市多等跨國公司進行貼牌業務,這種按照“來圖來樣加工、貼牌貼標銷售”的習慣性運作方式,產品附加值低,基本沒有品牌和渠道建設意識,大部分企業也沒有這個能力。“訂單多時高價搶工人,訂單不足低價搶訂單?!边@種現象時常出現。
除了以上兩個產業自身存在的問題外,國際市場的新情況也是祁縣玻璃器皿產業面臨的新挑戰:一方面國際消費市場持續疲軟,另一方面來自東歐的機制玻璃器皿仍然是我們最大的競爭對手。
祁縣玻璃器皿產業因產業轉移而興,會不會因產業轉移而衰呢,這是人們擔心的問題。
浴火重生,轉型升級,是做強做大傳統特色產業的必然選擇
這些年,為了推動玻璃器皿產業的發展,祁縣成立了玻璃器皿產業發展中心,從多方面出臺扶持指導產業發展的意見,并配套設立每年500多萬元的玻璃器皿產業發展專項資金;每年按時組織玻璃器皿企業積極參加各種展會;專門開展行業技能大賽和藝術大師的評選;建設國家級玻璃器皿產業質量監督檢驗中心;助力企業在美國、上海、太原等地設立營銷中心。
同時,祁縣玻璃器皿行業的幾個龍頭企業也在苦苦探索突圍之路。
紅海公司董事長李健生說,紅海公司在轉型升級上要走好“三步棋”:一是產、學、研、貿、工、游一體化;二是構建全國玻璃器皿展銷平臺,買全國,賣全國;三是文化興企,培育企業文化、工匠精神,提高產品文化含量,打造“百年老店”。如果說紅海公司走的是“文化”之路,那么大華公司走的就是“工業化”之路。大華公司的生產優勢在于機械化、規?;a品定位則更專注日用玻璃器皿,逐步邁向了機制生產和人工吹制并重的發展模式。祁縣晶鵬公司擺脫貼牌銷售的桎梏,走的是“自主品牌,自主設計,自主營銷”之路。公司建立了美國營銷中心,與國際大型企業展開直接競爭。東久公司和東大公司走的是“高端定制”之路,致力于高品質手工玻璃器皿制造,產品品質達到了國內頂級水平。
祁縣縣委書記吳文勝認為,玻璃器皿產業目前處在“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”的歷史關口,要么被產業轉移的大潮淹沒,要么鳳凰涅槃,浴火重生,轉型升級。祁縣別無選擇,必須走轉型升級之路,把傳統特色產業做強做大。
祁縣已經制定的振興玻璃器皿產業的實施意見,匯集了省、市、縣三級各界人士的智慧。
吳文勝說,政府為企業轉型升級創造環境,提供服務,首要任務就是打造企業的發展平臺,包括政策、服務、市場、融資、技術等五大平臺。構建政策平臺,就是要落實一系列企業減負政策,落實政府的獎勵政策。構建服務平臺,就是建設國家玻璃器皿產品檢驗檢測中心,建設國際化玻璃器皿專業學校,與高等院校建立戰略合作關系。構建市場平臺,就是鞏固和完善外貿營銷網絡,加快建設國際玻璃器皿商貿城,大力支持發展互聯網+玻璃器皿產業發展。構建融資平臺,就是鼓勵金融機構對玻璃器皿企業實行信貸傾斜,鼓勵企業在“新三板”掛牌,在滬深板塊上市。構建技術平臺,就是要建設國際化的玻璃器皿研究所,由各國學者跨境研究,利用先進的理念解決玻璃器皿企業在設計、技術等方面的難題。
在構建“五大平臺”的基礎上,政府又該如何發揮“有形之手”的作用,推動產業升級呢?祁縣做法是“五抓”:抓龍頭,抓品牌,抓人才,抓技術,抓管理。政府鼓勵優勢企業對發展潛力不大的小企業實施收購、兼并,鼓勵中小企業建立“產業聯盟”。充分利用“中國玻璃器皿之都”和“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范基地”兩大國字號品牌定期舉辦產品展示交易活動。著力放大“大華牌”“宏藝牌”馳名商標在國內市場的品牌效應,加大對美國“QUALIA”品牌的支持力度,為全縣玻璃器皿企業開辟國際市場新通道。對聘用國內外權威機構認定的專家來祁縣工作、引進國內外知名工藝美術大師,政府都有獎勵;繼續開展“行業技能大賽”和“工藝美術大師”評選;加強與清華美院、東華大學、上海大學等高等院校的合作,廣泛開展產學研交流,建立實習、實訓基地。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,實現由家族型企業向現代企業的轉型。
在祁縣,大家對玻璃器皿產業目前面臨的問題看得比較透徹,危機意識強,發展意識更強,對這個產業的轉型升級,做強做大形成了共識,充滿了信心,具體的路徑、措施都在落實之中。他們的奮斗目標是到2020年,全縣玻璃器皿產業年出料量達30萬噸,全行業總產值突破40億元,自營出口額突破6000萬美元,安排就業人數3萬人,真正把玻璃器皿打造成為對縣域經濟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的富民產業、強縣產業。
聯 系 人:
馮先生 15063695366
電子郵箱:wwfffjm@vip.163.com
孫先生 158 6366 1028 181 0636 2208
電子郵箱:15863661028@163.com QQ:499696289
郎先生 186 7807 0741(出口)
電子郵箱: 524048772@qq.com
劉女士 135 1638 8822(出口)
電子郵箱:lorysaa@139.com
葛先生 138 0536 2163 (內貿)
電子郵箱:13805362163@163.com
袁先生 135 0536 6271(內貿)
馮先生 152 6581 2555(石英砂)
李先生 186 6065 2355(煤炭)
通訊地址: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鳳凰街168號
電話傳真:0536-7601368
公司網址:http://shandongsilicon.com